写影评的都知道,内容和评论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。虽然影评关键在于评,而不在于叙述,但叙述内容本身是一种评论的依托。没有了叙述的内容,影评何从谈起?于是,很多评论家都挣扎在内容和评论的边缘,矛盾而又纠结。
影评本身要依托影片内容,没有影片内容,就没有影评产生。不过,由于版权的关系,影评人不能把电影的内容完整叙述一遍,更不能对细节都要阐述一遍,而是对一些内容蜻蜓点水般略过,只谈自己认为该谈的内容。可是,很多观众都没看过,要是他们看了影评,是不是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?影评人管不了那么多了,只是为了“稻梁谋”,也就放开了些。甚至有的影评人拿了影视公司的钱,就顺着人家的要求写,也就丧失了客观公正的立场。人们没看过那部电影的,看了影评人的评论,就等于看到了广告,要买票去看了。倘若影评人只是拿钱写作,就有可能出现很大的偏差。观众们看过之后,不免对他产生了不信任的情感。要是看了之后,观众觉得还不错,就会对他们的评论产生信任的情感。其实,电影本身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妙就妙在人和人的感触不同,而不是千篇一律,更不是众口一词。而所谓影评人的评论大多都有广告效应,甚至一边倒地出现了正面或负面评价,也就让人们无语了。没看过的,会被忽悠,看过的会觉得没什么内容,或者评论只是以偏概全,并不能完全和合乎自己的感触。
影评人讲故事,会被人说剧透,要是专注于评论,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。以前的影评人还讲一些良心,讲客观公正的态度,现在的影评多被资本夹裹,不能独善其身,也就拿钱做广告了、他们也知道写影评的时候内容与评论的抵牾,也知道内容不能透露太多,评论可以放开了写,但缺少一些学养的人加入到影评队伍中来,尤其是互联网开放以后,自媒体人增多了,写影评的也增多了,就会让影评水准良莠不齐,甚至出现了很多掺水的影评,很多对骂式的影评,也就让人看了热闹,却不会对影评的进步有什么帮助。专注于内容不行,专注于评论,会让没看过电影的人如坠五里雾中,摸不到路径。于是,影评人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一些细节了,或者只是对故事梗概做一个叙述,然后和别的类似题材的电影做对比,还有的从主要演员身上下手,和演员演的别的影片作对比。还有的从导演身上下手,把导演的风格罗列出来,还要把导演导的其他电影拿出来做对比,算是一种对比写作和研究了。其实,对于电影艺术评论的外延是有良好作用的,却对一部电影的内涵分析缺乏力度,甚至根本没有涉及,只是在边缘徘徊。但是,这类影评居然能够流行和畅销,点击率还不少。除了稀缺性,就是审核的缘故。审核故意放宽了限制,或者说故意让影评人往狭窄的方向写,往外延方面延伸,而不能深入挖掘内涵。或许,很多电影禁不住推敲,根本就没有什么内涵,也就不值得深入挖掘了。尤其是一些商业电影,大多是一些刺激元素的集合,甚至在拍电影的时候才想出了主要情节,也就是拼凑的情节,除了搞笑,哪里还有打动人心的东西?但是影评人写起来就会如鱼得水,甚至能把一部烂片捧成了好片子,让很多观众跟着上当了。
要看影评,就要看不带任何意识形态指导的影评,不过,在当下看来,不带意识形态指导的影评似乎不多。还要看一些影评人讲述故事之后对其中一些点展开评论的影评,看有没有和自己的观点产生碰撞和共鸣,有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评价,有没有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来判断。而一些没有遵循影视艺术规律的评论往往占了上风,不是从经济角度评论,说票房多少,赚了多少钱,就是从角度来评论,说是彰显了什么伟大的精神,让人们学习什么,其实都走入了误区。真正的影评不缺乏影片的故事,也不缺乏对影视艺术规律的探索。而现在很多影评不是在讲故事,就是在做无关的评论,除了商业资本的限制,版权的限制,就是很多影评人已经降低了水准,拿钱写影评,也就把影评写成了广告。而自媒体弄的图文形式,让写影评的人不得不去搜集影片图片,插入到影评之中,占据不少篇幅,甚至能够代替不少的内容,却总是不能把事情说明白,也不和评论有什么关系。
影视评论本身就是比较难写的问题,虽然谁都能评论几句,但并非谁都能写。一些能写了影视评论的人也不过是受了资本的助推,要写一些影评赚钱了。其实,很多电影不必要评论,更不必要在内容和评论之间挣扎,因为根本无法遵守影视艺术规律,甚至内容乏善可陈,怎么还能产生很长篇幅的评论文字呢?
写影评就要客观公正,不能专注于内容而忘了评论,也不能只是和别的影片、主角、导演等作对比,却忽视了评论影片的内容。看影评就要用辩证的眼光看,虽然自己的眼光有限,能力有限,但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吧,不要被影评带乱了节奏,也不要被影评忽悠了,自己认为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没必要看影评人的评论。毕竟,影评人在内容和评论的边缘挣扎,并不好受。而好受的影评人都被收买,也就写不出好的影评了。